戴逸,78歲,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、名譽所長、博土生導師,曾主編出版《簡明清史》,主持列入國家社科基金“六五”計劃項目的《清代人物傳稿》(下)10卷,《中國歷史大辭典·清史》(上);陸續(xù)出版了《履霜集》、《步入近代的歷程》、《乾隆帝及其時代》、《甲午戰(zhàn)爭與東亞政治》等,并主編完成了“211”工程清史子項目《十八世紀的中國與世界》、《清通鑒》等。數(shù)十年來,撰寫或主編書籍30余種,發(fā)表文章400余篇。
擔任著中國史學會會長、東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、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、國家社科基金評審組成員、國務院古籍規(guī)劃小組成員、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長等學術職務和社會職務。
工作繁忙的戴老喜愛讀書與散步,戴老說:“我以為讀書能修身養(yǎng)性,化疾療病,是有益于健康的長壽之道。靜心讀書看報時,好像和良師益友在交談,給人一種好心情。而良好的心情能夠調節(jié)人的免疫力,延緩衰老。誠如南宋大詩人陸游感慨的那樣:‘讀書有味身忘老’!
“古人對讀書益于養(yǎng)生的問題早有論述。漢代文學家劉向曾說:‘書猶藥也,善讀之可以醫(yī)愚!侵缸x書可使人開朗、消怒和解憂,提高對人生意義的認識。歷代養(yǎng)生學家認為,聚精會神乃養(yǎng)生之***。我們平日讀書時,往往需要心平氣和、精神集中,而這正是調節(jié)身心之關鍵。事實證明,許多專家、教授雖已年逾古稀,但仍身體健康,才思敏捷,記憶力驚人,奧秘就在于勤奮讀書!
戴老住在北京的張自忠路附近,每天傍晚都要在這里散步,每次半個多小時,已堅持多年,戴老以淵博的歷史知識解釋了散步養(yǎng)生的道理,“夜臥早起,廣步于庭”,2000多年前《黃帝內經》就提倡人們以散步作為一種養(yǎng)生方法。唐代醫(yī)學家孫思邈主張根據(jù)季節(jié)與個人身體狀況進行適宜的散步。明代醫(yī)學家李挺在《醫(yī)學入門》書中,特別指出久坐的弊害:“終日端坐,最是生死,人徒知久行、久立傷人,而不知久臥、久坐之尤傷人也!鼻宕B(yǎng)生家曹廷棟根據(jù)自己多年養(yǎng)生經驗,認為散步能使心靈凈化、俗念消彌,具有養(yǎng)神安眠的功效,指出平日“散步以養(yǎng)神”,睡前“繞室行千步,始就枕”。
許多名人都有散步的愛好。詩圣杜甫的《尋花七絕句》,就是在江畔散步吟成。唐人王維“興來每獨往,勝事空自知。行到水窮處,坐看云起時”,感受的是了無羈絆的自由情懷。茶山居士曾幾的“綠蔭不減來時路,添得黃鸝四五聲”,說的也是散步。據(jù)說程顥也是個散步迷,“況是清明好天氣,不妨游衍莫忘歸”,幾乎已達到忘我的境界。“時人不識余心樂,將謂偷閑學少年”,更顯出心靜如童。
戴老說:“我的生命是頑強的,5年前一次因出差去外地,不幸出了車禍,頭部傷得不輕,牙齒全部被一次性更替了,耳朵也受到重創(chuàng),原本不好的聽力更差了,精力也感覺大不如以前。加之工作常開夜車,白天就頭暈,入睡離不開安眠藥……通過治療和調劑、鍛煉,現(xiàn)在這些情況好多了!
戴老喜歡音樂,尤其喜歡傳統(tǒng)的民樂,他喜歡京劇,還拉得一手好京胡,興致所至,也會在家中自己伴奏、低聲吟唱一段。在飲食上,他不吃肥肉,不吃酸、辣的刺激性食品,喜歡吃魚和新鮮的蔬菜,很少吃油炸的食品,他從不吃補品,原因是“不大相信”。除去散步他還常去北海打太極拳,只是由于工作忙不能每天堅持,“三天打魚、兩天曬網地去做一做”。此外工作間歇之際,他習慣在院內的小花園賞花,在撫弄綠色中得以呼吸清新的空氣……